“王技师,你看我们车间每天要切割30多张钢板,切割出的数控零件有5000多件,零件信息全靠手工输入,不仅容易出错,还效率低下,人又累得要死,你可得帮我们想个办法呀!”工友们的一席“牢骚”话,让振华重工创新工作室首席技师王传存顿感压力山大。
望着切割设备璀璨的火花,王传存陷入了沉思:“如果有一台喷码机代替人工输入信息,是不是就能改变这种‘原始’的工作方式呢?”可是这个“喷码机”目前一没有硬件“身体”,二没有软件“大脑”,要把想法变成现实,可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为攻克这两道难关,王传存率领团队“三下江南、四跑杭州”。在研发过程中,当听说江南造船厂有相似的设备后,王传存就带领团队三次前往调研,借鉴参考。“搞发明创造,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摸索。”项目团队从原理构造到成型制作,从单一系统到组合调试,从点动间断喷码到自动连续喷码,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直到产品符合设计参数标准为止。
“四跑杭州”则是为了喷码机的“大脑”开发。这个“大脑”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中枢,不容一丝差错。“软件编程,我不精通,只能从头学起。”这对王传存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为此,他一个月内跑了四次杭州,前往一家软件公司拜师学艺。王传存的徒弟小孙对师傅的学习韧劲钦佩不已,“那段时间,我们都能感觉到王老师心里特别急,经常看他在工作室里对着电脑,眉头紧锁,一忙就是一整天。”

就这样,不知经过多少个日夜,反复地调试,当喷涂打印机在钢板上挥洒自如地往返喷涂写码时,王传存才长舒了一口气。

这个用于数控切割件信息移植的高速自动喷码机,是王传存的第一个发明,他笑着说:“这个发明是被工友们的‘牢骚’激发出来的。”自此以后,王传存在创新发明的路上越战越勇,在创新工作室成立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率领团队攻克了200多项技术难题,成功申请了7项个人专利,其研发的创新成果每年可为公司节约各项生产成本800余万元。今年,王传存凭借这些成绩获得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勤于学习,务实工作,一定能实现自身的劳动价值,这枚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就是他创新劳动的最好诠释!”同事们称赞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