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另外两种方式,也就是即烹预制菜和预制净菜,就更比即食、即热预制菜要更为复杂了,仅仅比常规的菜肴少了购买、洗涤、刀切等环节。
随着“懒人经济”的不断的发展,也为预制菜的市场,夯实了基础,成为了市场“爆款”。据《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计,未来中国预制菜市场将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率,2023年预制菜市场规模将达5165亿元。
预制菜赛道一路高歌猛进,吸引众多品牌蓄势待发,但群雄逐鹿下如何突出重围呢?

安全问题:采用数字化手段
在行业火热的同时,预制菜安全“隐忧”也浮出水面。来自于艾瑞咨询的数据,消费者认为预制菜需要改进的top3,其中安全问题占比47.8%。
作为经简易处理即可食用的食品,预制菜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时间跨度较长,并涉及冷冻冷藏环节,在食品保鲜乃至安全等方面存在较多风险点。
而利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帮助减少潜在风险。近日,一些地区关于预制菜产业发展的方案中提到,从“数字监管”角度探索提升食品安全,要整合预制菜种养、加工、销售、运输、存储等各环节的数字资源,探索构建集预制菜生产加工、安全监管、产业服务为一体的大数据中心。

从源头的原材料采购开始,从生产地到工厂,从运输到检测入库,再到进入产品加工线,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自动化流程运作,可以有效避免外界因素的干扰或污染,降低安全风险。
借力数字化手段不仅能提高生产过程的透明度、稳定产品的安全性,还能提高效率,以及随时追踪追溯。
价格问题:优化供应链
目前,市面上的预制菜价格都不低,尤其在消费者看来性价比并不高:其价格与外卖价格差不多,甚至高于外卖,而且还需要自行加热、烹煮、洗碗等步骤。价格的高居不下,主要也是因为产品主要以肉禽为主,还要加上加工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等。累计成本的支点环节不可或缺,那就从环节内容上来做文章。
正如制药行业已发现的情况,通过序列化二维码实现产品的端到端可追溯性能为品牌带来机遇,从而更有效地运行其供应链并消除潜在浪费原因。预制菜行业也可如此。

从最初的原材料供应一直到零售数据,供应链中每一步骤的可变码扫描都可以让供应链合作伙伴获得有关每个产品的来源和流程的信息。这种可见性有助于在产品流程的每个步骤中确定问题和浪费来源,并可提供更高效运行供应链所需的洞察力。跨供应链共享数据还可以让企业洞察不同地区的供需水平,从而能按照符合上下游需求的方式进行生产。
产品问题:满足个性化需求
受制于中餐多元化因素,区域性特色明显,不同的烹饪手法会带来不同的口感,所以下游的需求是多样且分散的,这种分散对于上游供应预制菜的工厂是很大的挑战,即批量化生产和餐饮要求的个性化之间有矛盾,所以大部分预制菜企业大多只能专注于最擅长的一些品类甚至单品。

未来的品牌,不只是产品本身,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可为产品体验带来新的深度。品牌通过用户的扫码数据可为基本业务决策提供信息,这些决策围绕哪些产品表现良好,以及非常具体的细分市场(按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甚至购买习惯)。

通过引入数字化技术,品牌可以实现非凡的迭代速度。几乎每天都可以设计、生产、包装和试验新产品。实际上,通过采用这种数字化模式,品牌可以从每年一到两个产品发布模式转向连续产品发布模式,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
预制菜巨大的潜在市场吸引了众多玩家,但并不是每一个玩家都能够轻易吃到市场蛋糕和红利。不同的企业资源和能力优势,决定了它们在预制菜赛道的不同角色和成败。
从本质上看,预制菜本身是一个供应链生意。优化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完善薄弱之处,能够为企业筑起坚固的壁垒,而与可靠的合作伙伴一起研究准备,可以确保实施过程的顺畅合规,并且时刻处于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