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报记者北京9月27日电(记者邹维荣)今天,记者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开发出国内最高单脉冲能量的26瓦工业级飞秒光纤激光器,研制出系列化超快激光极端制造装备,实现了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气膜孔的"冷加工"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航空发动机。(资料图)
当前,我国已启动实施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力争突破"两机"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两机"产品研制。然而,现有加工手段容易导致航空发动机关重件出现各种制造缺陷,严重影响了新一代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生产。在航天领域,卫星电推进器等关重件存在微米级加工精度、高表面质量、大幅曲面薄壁结构等极端制造瓶颈,极大影响了航天飞行器的性能、寿命及可靠性。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瞄准航空、航天等战略领域对极端精密制造装备的重大需求,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项目"航空航天发动机极端精细制造装备"等的支持下,在国际上率先突破了小空腔(0.5毫米)叶片对壁无损伤微孔加工的世界技术难题,在国内率先攻克了高精度、三维可编程、异型微结构扫描成形技术,实现了超高精度(±2微米)及异型气膜孔的高品质加工,为新型航空发动机叶片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航空发动机。(资料图)

▲系列化超快激光极端制造设备,可满足各领域对超精细冷加工的制造需求。
针对航天领域,攻克了50±2微米高品质钻孔技术,将航天推进器流量控制板的控制精度提升三个数量级(由毫克/秒提升至微克/秒),减少燃料携带量约20%,并成功应用于世界首套在轨验证的磁聚焦霍尔推进系统,促进了航天推进系统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