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世纪50年代,汤斯、巴索夫和普罗霍罗夫发明了微波激射器,这种激射器中分子的振荡能获得厘米波,此外,人们对电子共振振荡研究发现,它可以产生电波。
人们在使用电子管的微波振荡时,发现微波的波长愈短,振荡就愈困难。但有意思的是,解决这个难题的不是电子,而是利用原子或分子微波产生振荡
这一原理指出,激光器应由工作物质、激励源及谐振腔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工作物质实际上就是放大介质,对它的要求是:这种物质中的原子从激发态恢复成基态的过程中,要有一个中间状态存在,原子在中间状态停留的时间比在激发态停留的时间要长得多。由于有这一状态(亚稳态)存在,在外界的不断刺激下,就可以使处于这一状态的原子在数量上比处于基态的原子要多。

技术人员根据这一要求开始寻找工作物质,结果发现,在自然界中的许多物质,甚至几乎在所有的物质形式中(原子气体、分子气体、有机染料、固体中的晶体、玻璃及半导体等),都找到了能提供激光工作状态的物质。从氟、氯、溴、碘到钠、钾、铯、铷;从氢、氧、氮、水到金、银、铜、铁;从红墨水、蓝墨水到红宝石、蓝宝石都可以做放大介质。这些物质都有绝妙的本领,能使某个特定频率的光得到放大。但为了研制性能更加优越的激光器,对放大介质也必须进行选择。正因为如此,才有今天的气体激光器(氦—氖激光器,氮气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液体激光器(染料激光器)、固体激光器(红宝石激光器、钇铝石榴石激光器)和半导体激光器(砷化镓激光器)。而每一种激光器又因为它们的波长和工作方式不同,因而用途也就不尽相同。

激励源是不断地给产生受激辐射的原子或分子以激发能量的装置。激励源的激发方法有许多种,可以是光激发、电激发和化学反应激发等。世界第一台激光器就是以红宝石作工作介质,以闪光灯作激励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