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为什么会发生局部过热和工件变形?
1. 能量高度集中:激光的本质是将能量极高密度地聚焦在一个微小的点上。这个点的温度可以在极短时间内上升到数千摄氏度,使材料瞬间熔化、气化或发生其他物理化学变化。
2. 热应力:
不均匀加热:激光只照射工件的特定区域,导致该区域急剧升温并试图膨胀,而周围的冷材料会约束这种膨胀,从而在材料内部产生巨大的热应力。
塑性变形:当这个热应力超过了材料在该温度下的屈服强度时,就会发生永久的塑性变形。激光移开后,该区域冷却收缩,但由于已经发生了塑性流动,收缩不均匀,最终导致工件整体翘曲或扭曲。
3. 热影响区:在激光直接作用的区域周围,会形成一个被加热但未达到熔化温度的区域。这个区域的材料金相组织可能发生变化,其物理性能会发生改变,同时也会因热胀冷缩而贡献于整体变形。
4. 材料特性:不同的材料对热的敏感度不同。
导热性差的材料:如某些塑料、陶瓷、不锈钢等,热量不易散发,更容易在局部积聚,导致过热的风险更高。
热膨胀系数高的材料:如铝、铜等金属,受热后尺寸变化大,也更容易因热应力而变形。
薄壁件或细小零件:其结构刚性差,抵抗变形的能力弱,对热输入尤为敏感。

二、 如何避免和减少工件变形?
3D激光打标技术本身提供了一系列手段来规避这个问题。关键在于 “精细控制热输入”。
1. 优化激光参数:
降低功率:在满足打标效果如颜色、深度的前提下,使用尽可能低的激光功率。
提高扫描速度:让激光束快速扫过材料表面,减少在单个点的停留时间,从而降低热输入。
调整脉冲频率:合适的频率可以确保点与点之间有足够的冷却时间,避免热量累积。有时降低频率反而有利于散热。
使用“节能”模式:很多激光软件有“经济模式”或“节能模式”,可以在非矢量轨迹时自动关闭或降低激光功率。
2. 采用先进的加工策略:
分层加工:对于需要较深标记的情况,不要试图一次就打到最终深度。应采用多次、浅层的扫描方式,让材料在每次扫描之间有冷却时间。
跳转延迟/开光延时优化:优化激光器在扫描轨迹起点和终点的开关时机,避免在拐角或端点处因激光提前开启或延迟关闭而造成能量堆积。
分散加工路径:不要连续地、顺序地加工一个大的封闭图形。可以将其打散成多个小部分,交替进行加工,让热量有时间在整个工件上均匀扩散,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区域。这类似于焊接中为了控制变形而采用的“分段退焊法”。
矢量扫描而非位图扫描:对于线条、文字等图形,优先使用矢量扫描,它比填充整个区域的位图扫描热输入小得多。
3. 硬件和辅助措施:
使用更短波长的激光器:例如,紫外激光器属于“冷加工”,其能量主要用于打断材料的化学键,而不是通过热效应来去除材料,因此热影响区极小,基本不会导致变形。这是加工热敏感材料的理想选择。
良好的冷却系统:对于某些特定应用,可以考虑使用辅助冷却,如压缩空气吹向加工点,帮助散热。
夹具设计:使用合理的工装夹具,在关键部位提供支撑和约束,可以有效地抑制变形。但要小心,过度的约束可能会产生新的内应力。
综上所述,3D激光打标是否导致工件变形,是“精细控制”与“热破坏”之间的抗衡。风险是存在的,主要源于激光聚焦带来的局部高温和由此产生的热应力。解决方案是成熟的,通过优化激光参数、采用合理的加工策略以及选择合适的激光器,可以极其有效地将热输入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在实现精美3D打标效果的同时,保证工件的尺寸稳定性和功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