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北京发生疫情反弹,防控形势再次趋严。新发地市场成为此次疫情反弹的暴发地,有关部门从进口三文鱼的切割案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多名食品行业从业者确诊新冠肺炎,涉疫食安问题引发舆论普遍担忧,公众消费信心受到较大影响。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6月11日至28日,共监测到涉及“新冠肺炎疫情”和“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舆情信息31.5万篇次。
相较武汉疫情暴发事件,此次北京疫情反弹事件呈现出一个新特点,即由涉疫食安问题引发的对病毒感染和疫情扩散担忧更加明显。食品行业是关系公众切身需求与经济社会稳定的民生行业,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涉疫食安问题备受舆论关注。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专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李凤琴表示,食品不会感染新冠病毒,但可能会被新冠病毒污染;如果食品加工者没有按照正确的生产操作规范来经营食品,通过病毒携带者或者病人的飞沫以及密切接触者等途径是可能污染食品表面的。

因此,食品行业应主动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大环境,创新建设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终端配送等全过程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近期舆论场关于如何防范前述四起涉疫食安事件的解读,也均指向于此。农贸海鲜市场方面,业内专家呼吁建立供应链可追溯体系;北京一食品企业出现确诊病例的争议点,集中在该企业并未公布涉事产品的生产批次、具体流向等关键信息;餐饮企业工作人员和外卖骑手确诊新冠肺炎后,舆论呼吁餐饮企业应确保食品原料可追溯,相关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外卖食品安全监管,近期召开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亦建议推广食品安全电子全程追溯体系,纳入食材采购、食品加工、包装配送等信息。此外,舆论还认为,借力疫情防控常态化形成的公共需求,完善食品安全追溯等数字化信息体系,进而形成一种社会信任机制,也是破解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重要契机。整体而言,食品安全追溯机制建设被舆论赋予双重期待,亟待相关机构、企业主动作为。